今年3·15晚會上中央電視臺曝光“歐典
地板”后,引發了地板行業的地震。一批名稱中帶有“歐”、“典”、“德”字的品牌,受到很大的沖擊,銷量明顯下滑。這是“貼牌子”隱患的必然后果。這種“貼牌”現象在很多行業都存在,魚龍混雜的
防水行業尤為突出。
在防水界,“貼牌”現象較為集中的有三個地區,一是遼寧盤錦地區,二是北京地區,三是上海地區。盤錦帶“禹”字的品牌多,貼“禹王”,北京帶“奧”字的品牌多,貼“北奧”,上海帶“月”、“星”字的品牌多,貼“月星”。縱覽整個防水行業,“貼牌”企業多停留在中等以下的水平,由此看來,“貼牌”不能給企業帶來多少成長的動力。
產生“貼牌”現象的動因來自主觀、客觀兩方面。主觀原因是根源。“貼牌”的企業都有急功近利的心理,想快速開拓市場,看到哪個品牌的產品受歡迎,就想搭哪個品牌的“順風車”,**便利的辦法就是在名字上做文章,和**品牌“攀親戚”。其實這正是對自身實力沒信心的表現。更有甚者,開辦企業的動機不良—一心想的是自己賺錢,企業對員工、對社會的責任壓根就不考慮,干得好就干,干不好就溜。什么品牌戰略、市場信譽覺得離自己太遠,統統不管,自然不會想創立自己的品牌,貼個名牌,好記,又能給人好印象,何樂而不為!試想,我們在給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時,是必引經據典、寄托希望,豈能草率行事。名字都起得草率的企業,必不會珍惜企業的名譽。客觀上也有個原因,有些“貼牌”企業的老板是從這些名牌企業出來的銷售人員,為了穩住從企業帶出來的客戶資源,便做上了“貼牌”的買賣。“貼牌”企業自己也很矛盾,當初是看別人的牌子硬才“貼”上的,一旦牌子倒了,就像歐典地板一樣,自己也得跟著“吃掛澇”;相反,若是人家的品牌做的越來越好,更是把自己給比下去了。
品牌是“貼牌”企業發展道路上的**大障礙。有些“貼牌”企業,創業之初還可以,但發展到一定階段,發現自己的后勁不足,原因就是品牌沒有做起來。品牌需要有“個性”,才能達到區別于
其他品牌的功能,可“貼牌”企業的目的就是讓人把自己和品牌企業聯想到一起,企業做大后,再想“劃清界限”可不那么容易了。“貼牌”子不如創牌子。企業品牌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,這個過程伴隨著企業發展的每一個腳步。當一些“貼牌”企業要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時,發現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和時間,才能擺脫這些不利因素。品牌的樹立沒有捷徑可尋,只有以誠信經營,隨著一點一滴的積累,才能得到市場的認同。與其日后重建品牌,不如在創業初期就制定出自己的品牌發展計劃。
記者和一些大品牌的老總交流時,他們常常在自己的稱謂的后面加上品牌,流露出自信、自強、自豪的情感。每個品牌都承載在企業的精神和一個感人的創業故事。索普瑞瑪的首席代表賈偉一,給我講過索普瑞瑪品牌的由來:上世紀初,西伯利亞傳來一則消息,人們發現了距今約6萬年,保存依然完好的猛犸象遺體。索普瑞瑪創始人看到,猛犸象厚實黝黑的皮膚很像剛剛研制出的
瀝青防水卷材,希望自己的防水產品也能像猛犸象一樣經受住時間的考驗,遂為公司命名為SOPRMA(法語),是猛犸象防水公司的法文縮寫,公司的logo是一只翹首的猛犸象。企業的品牌忠實地記錄著企業的歷史。
許多歐洲的品牌都有百年的歷史,今天,這些企業正享受著品牌帶來的利益。我們的防水企業只有從今天做起,踏踏實實地以誠信打造自己的品牌,我們才能在未來看到中國防水行業的“百年老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