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“上海電氣的劉總說,一些大企業為搶市場份額不斷壓價,我想恐怕華銳也是其中之一。”華銳風力發電科技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黨慧的話音剛落,偌大的會議廳里已是一片笑聲和掌聲。這是6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2013上海國際海上風力發電大會高峰論壇上的一幕。在現場,類似的尖銳評價和激烈辯論比比皆是。 采訪發現,作為國內**的海上風力發電專業展會,今年的上海國際海上風力發電大會參展商、觀眾皆寥寥,再度印證了這一新興產業的低迷。然而大會的論壇依舊火熱,可以用“精彩”來形容。相比前幾屆,專家、學者和企業老總們的案例、數據更為豐富,觀點更加冷靜。資深人士指出,近兩年的觀望之后,海上風力發電業界終于開始集體反思,剖析產業數年間從熱轉冷的諸多因素,尋找理性、可持續發展之路。 低迷中的觀望 今年的海上風力發電展只有一個展廳,而去年的展會有三個展廳,甚至前年也有兩個展廳。據記者觀察,參展商總數僅六七十家,其中十余家還是風力發電專業媒體。除了華銳、上海電氣等少數幾家大型裝備制造商的展位仍較大以外,大部分企業的展位面積都較前兩年明顯縮水,很多大型風力發電企業并未參展。現場觀眾不多,相當部分還是風力發電配套廠商的銷售人員,展廳顯得空蕩冷清。 這一場景無疑真實反映了國內海上風力發電產業的現狀。2009年起,國家能源局開始推動海上風力發電開發。我省成為率先大規模開發的省份,2010年上半年的首批海上風力發電特許權招標,100萬千瓦4個項目全部位于鹽城沿海。當時計劃特許權項目兩年內建成,然而迄今仍無一個項目開始建設。近三年來,全國已建成或建設中的海上風力發電場裝機容量僅不到40萬千瓦。而根據我國風力發電十二五規劃,到2015年底,我國海上風力發電裝機量應達到500萬千瓦!風力發電場遲遲不開工,裝備商拿不到訂單或無法生產,上游配套商、下游安裝商也就無米下鍋,整個產業鏈趨于停滯。中小企業被迫逐漸退出,這一新能源市場已悄悄成為“巨頭”們央企、地方大型國企或上市公司的游戲場。 集體反思 今年海上風力發電大會的論壇會場,服務員不停地添加座位,不同膚色的聽眾依然站滿后排。顯然,置身“深秋”,業內人士開始反思。譬如,國內海上風力發電產業迅速由熱轉冷的根風電在? **根本因素當然是國家政策導向,各家企業對此直言不諱。首批海上風力發電特許權招標的“低價中標”模式致使中標價偏低;風力發電場總體規劃中能源、海洋部門銜接不夠,致使前期規劃不夠成熟。 |
山東藍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山東聊城開發區黃河路16號科創大廈3樓313 技術支持:成都九正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