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發于去年春夏之交的“寒冬”,倒了一大批依賴純出口的企業,逼使不少家企紛紛搶占內銷市場,而如何布局國內市場,也成了業內普遍關注的問題。如今,出口環境日漸回暖,國家政策也再次惠及出口型企業,家具類出口退稅率再次調高到15%。
然而,經歷金融風暴的洗煉,令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家具企業開始走向品牌化的自主型企業,他們寧愿在確保國外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基礎上,把更多的精力布局國內市場。本報就海歸的中國家具企業成功轉型模式進行了揭秘,其布局國內市場的成功轉型經驗給業界帶來了非常有益的啟示,創造了一些可供行業借鑒的典型案例。他們并非簡單地從產業鏈的成品部分或者銷售部分入手,而是從整條產業鏈上著手,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躲過了“產業鏈陰謀”(**經濟學家郎咸平理論,即外貿中境外渠道獲取了廣大不為中國企業所獲的利潤)。虹橋模式,就是目前家具企業**有可能學習的模范——
布局內銷市場,外銷企業**要打破的就是他們慣有的“0”渠道觀念。眾所周知,家具行業外銷好做,就是因為這部分企業僅僅充當一個“木匠”與“司機”的角色,完全不需要考慮到銷售的眾多環節。記者在與一些剛轉到國內市場的企業負責人交流的時候,他們表示,他們自身對國內市場不了解,只是知道要在內銷市場運作起來,**要解決的是渠道布局的瓶頸。
始創于1999年的虹橋椅業,將企業定位專注在辦公家具的金屬轉椅市場,借中國加入WTO之機,以出口為突破,迅速擴大了企業的規模生產能力與品質水平。在2008年這個外銷持續萎縮的年頭,虹橋的外銷依然增長了40%。這是源于虹橋并沒有將自身定位成一個“加工廠”,而是積極加入世界的整體競爭中,同時,未雨綢繆地打通了國內市場的通道,在家具產業鏈中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。
虹橋在布局中國市場的時候,他們以單一品種的金屬椅專賣形式開創了辦公家具銷售的先河。在傳統的觀念里,辦公家具一向以做工程單為主,單一品種的專賣店模式,難以成功運用到辦公家具中。然而,虹橋將不可能成為了可能。
據虹橋營銷總監潘紅梅介紹,該公司的代理(專賣)類別分為總代理、一級代理、預備代理、普通經銷商。凡是虹橋的代理商,都必須符合四個要求:必須熟悉當地家具行業及相關行業的市場狀況,并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;必須遵守并執行經銷合同中所規定的各項政策和制度;在專賣店內不得展示、銷售其他品牌家具及仿冒產品;必須按規定進行裝修并配備展示企業形象的宣傳。
虹橋的總代理制顛覆了家具業傳統的經銷模式。家具行業慣有的思維是培養小經銷商逐步做大做強,而虹橋模式則是從一開始即以總代理模式運作內銷市場,從渠道商突破內銷市場的瓶頸。
當廣東、浙江等地不少造椅企業沉迷在海外市場未及轉身之際,虹橋憑著強大而富凝聚力的代理網絡所迸發的市場力量,并通過與嘉信傳媒機構等專業公司合作開展整合營銷傳播,將渠道品牌進一步向消費品牌打造和夯實,從而后來居上地占領了業內的制高點,得以自信地將2009年的目標在高增長的基礎上再調升增長30%-50%,開創了家具企業能夠持續轉型的佳話。
虹橋家具董事長左伯楊坦言:“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,群鳥總是躲閃起來,只有海燕在搏擊長空;當金融海嘯籠罩在市場的時候,不少人在猶豫觀望,或被動地等待春天的到來,只有主動出擊,危機就變成了機會。”



